中国粮油网记者从1月17日北京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获悉,2018年,机构改革顺利实施,我国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也开新局展新篇,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,粮食市场调控有力运行平稳。
2018年,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持续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,完善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,修订执行预案,进一步厘清各方责任,突出质量导向,优质优价特征更加明显。
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供的资料,2018年我国夏粮市场化收购比重超过90%,秋粮市场化收购比重同比稳步提高。东北地区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的积极效应不断释放;新疆自治区小麦收储制度改革成功实施,各方面反响良好。统筹组织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,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,各类企业全年收购粮食7200多亿斤,没有出现“卖粮难”。江苏省出台超标粮食处置办法,安徽、河南、湖北等省妥善处置因灾降质小麦,保障了种粮农民及时卖粮变现;福建省建立原粮追溯体系,实现“源头可溯、去向可查”。政策性粮食不合理库存消化进度加快,全年消化库存近2600亿斤,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。制定深化粮食产销合作的指导意见,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,交易粮食360亿斤,成交总金额400多亿元,成为全国性优质粮油产品供需对接新平台。
2018年,“粮头食尾、农头工尾”的要求深入贯彻,我国粮食产业强国建设加力提效。大力推动优粮优产、优粮优购、优粮优储、优粮优加、优粮优销“五优联动”,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,全国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增幅有望达到10%左右,保持了稳中向好势头。“优质粮食工程”建设取得新进展,编制完成三年实施规划,支持范围和扶持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,一批兴粮惠农项目见到实效。制定“科技兴粮”和“人才兴粮”意见,启动建设4个国家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首个国家粮食技术转移中心,组织选拔首批粮食行业领军人才,开展粮食行业人才供需对接,进一步激活了“第一资源”和“第一动力”。
2018年,依法依规管粮机制日趋完善,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。各地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,国家局与许多省级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推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。大清查试点扎实开展,在10个省20个市开展试点,为2019年全面清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。执法监管力度加大。推行“双随机一公开”监管,依法从严查办涉粮案件。12325粮食流通监管热线开通运行,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,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和认可度。立法修规进程加快。《粮食安全保障法》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,正式启动立法工作,现已形成草案初稿;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》修订送审稿已经司法部二次征求意见。
2018年,储备管理和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,保安全守底线的基础更加牢固。加大了对粮食仓储、物流、应急等项目的支持力度,下达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25亿元。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。国家粮食管理平台一期试运行,与12个省级平台和有关部门实现互通共享;粮库智能化项目完工2794个,安防能力、作业效率和监管水平普遍提升;“满意苏粮”、“智慧皖粮”等便民应用深受群众欢迎。